close

  如果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共同創建一家投資公司,那麼,這家公司的經營業績會如何呢?

  答案恐怕讓人大跌眼鏡。由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Merton和Myron Schols、美國前財政部副部長David Mullis等共同組建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立後僅5年時間便瀕臨於倒閉的邊緣。

LTCM


  “四大天王”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總部設在離紐約不遠的格林威治,是一家主要從事債務工具套利活動的對沖基金。該基金創立於1994年,主要活躍於國際債券和外匯市場,利用私人客戶的巨額投資和金融機構的大量貸款,專門從事金融市場炒作。它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一起被稱為國際四大“對沖基金”。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被稱為能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券之父John Meriwehter。他聚集了華爾街一批證券交易的精英加盟:Robert Merton、Myron Schols、David Mullis、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Rosenfeld等。這個精英團隊內薈萃職業巨星、公關明星、學術巨人,以至於在當時被人們稱為“夢幻組合”。


  新成立的公司也的確沒有令華爾街的投資者們失望。根據有關資料,成立之初LTCM公司資產淨值為12.5億美元,但到1997年末,LTCM的資產便已上升為48億元,淨增長2.84倍,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28.5%、42.8%、40.85%、和17%,1997年更是以1美元分派2.82美元紅利的超高回報率讓整個華爾街驚歎不已。

 

  危機隱伏


  儘管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直都拒絕向投資者提供任何有關他們的交易詳情,但通過後來監管部門的調查還是發現了他們成功的秘密。


  LTCM以“不同市場證券間不合理價差生滅自然性”為基礎,制定了“通過電腦精密計算, 發現不正常市場價差,資金杠杆放大,入市套利”的投資策略。Robert Merton和Myron Schols這兩位諾貝爾獎的獲獎者將金融市場歷史交易資料、已有的市場理論、學術研究報告和市場訊息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較完整的電腦數學自動投資模型。
  他們利用電腦處理大量的歷史資料,通過連續而精密的計算得到兩種不同金融工具間的正常歷史價格差,然後結合市場訊息分析它們之間的最新價格差。如果兩者之間出現偏差,並且該偏差正在放大,電腦立即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和衍生工具組合,大舉套利入市投資;經過市場一段時間調節,放大的偏差會自動恢復到正常水準,此時電腦指令平倉離場,獲取偏差的差值。

  不過,這些天才們都忽略了這套電腦數學自動投資模型的致命之處:模型假設前提和計算結果都是在歷史統計基礎上得出的,但歷史統計永遠不可能完全覆蓋未來現象;歷史資料的統計過程往往會忽略一些小概率事件。

 

  連鎖反應

  1998年,在LTCM看來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出人意料地發生了,此時,距LTCM成立還不足5年。

  1998年8月,由於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下跌及國內經濟持續惡化,再加上政局不穩,俄羅斯不得不採取非常措施。8月17日,俄羅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佈盧布貶值,停止國債交易,並凍結國外投資者貸款償還期90天。這立刻使得國際金融市場一片恐慌,沒有人願意購買任何有風險的證券(而LTCM就有許多這樣的證券),投資者紛紛從新興市場和較落後國家的有價證券市場撤資,轉投低風險、高品質的美國和德國政府公債。

  這給LTCM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它的電腦自動投資系統面對這種原本忽略不計的小概率事件,錯誤地不斷放大金融衍生產品的運作規模。 LTCM利用投資者那兒籌來的22億美元作為資本抵押, 買入價值為3250億美元的債券, 杠杆比例高達60倍,由此造成公司的巨額虧損。

  有關資料顯示,1998年8月21日當天,LTCM的交易損失達到5.5億美元。8月31日,LTCM的淨資產降到23億美元。9月2日,LTCM向投資者致函,宣佈截至8月31日,它已損失了52%的資本金。

  從5月俄羅斯金融風暴到9月全面潰敗, 短短的150天資產淨值下降90%,僅余5億美元。至此,LTCM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1998年9月23日,由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最終以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共同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了LTCM90%股權,從而避免了LTCM倒閉的厄運。

 

  【編後】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國際上第一流的債券運作高手、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研天才、擁有國際上第一流的公關融資人才。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夢幻組合”,最終給投資者們營造了一個投資的海市蜃樓。
  通過這一案件,投資者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投資市場中不存在百戰百勝的法寶,任何分析方法與作業系統都存有缺陷和誤區。在投資市場上生存與發展,惟一正確的事情可能就是應當具有風險控制意識。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看似穩固的國際金融體系其實非常脆弱,國際金融體系本身可能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前車之鑒不容忽視。
  而對於監管者而言,這一案例同樣值得引起深思。在LTCM事件中,許多銀行在對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投資細節毫無瞭解的情況下,就把大量的資金貸與其從事高風險投資。直到美聯儲最終調查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這足以證明:金融監管機構在履行監管職責的過程中充滿挑戰,金融監管機構需要不斷地創新方法以認定和處理對金融制度構成潛在威脅的風險。

   《國際金融報》 ( 2007-06-21 第02版 ) 本報記者 姚偉 綜合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01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