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的一生,一定有收入,也有支出。人不是在賺錢,就是在花錢。


花錢不是罪過,但花的錢如果會排擠到你人生其它的財務目標時,就不應該了。好比如說,今年暑假利用時間跟女朋友去荅里島渡個假,兩個人總共花了五萬元這五萬元消費掉,就會從你的生命中消失,但是如果這五萬元存下來,拿去投資S&P500指數型基金,以過去的歷史值估算(1965~2009),平均每年有將近9%的報酬率,這筆錢在45年後會成長54倍,這五萬元會成長到270萬元,假設你現在是25歲,45年後你70歲,如果70歲的你多了一筆270萬的健康準備金,用來照顧年老自己的健康,是不是很好?你多一份支出,就注定少一份儲蓄或投資。


讓我們看看史上的有錢前輩是怎麼重視自己的錢。


石油大亨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讓每一分錢都帶來效益,每一分錢都要讓它物有所值。
手裡每多一分錢,就增加了一分決定未來命運的力量!


已故的投資大師坦伯頓(John Marks Templeton):

在我收入微薄時,我就自我約束,每收入一塊錢,就要存下一半!
坦伯頓創業的資本就是靠這辛勤的儲蓄存來的,如此就造目前世上最大的投顧公司之一。在他眼中,一套家俱,一棟房子,一張股票,一塊錢,都是一樣的概念。要讓每一份錢創造最大的效益。


美國 Wal-Mart 創辦人 山姆華頓(Sam Walton):


精明花一塊錢,跟精明花一億元一樣重要。
這是他對錢的態度,造就了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沃瑪


華人首富李嘉誠:

錢可以使用,但不可以浪費


經營之神王永慶:

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




一般人的理財很可能是

收入 - 支出 = 儲蓄


富有的人理財通常是

收入 - 儲蓄 = 支出


老祖宗有給我們很好的觀念,凡事要量入為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我們今朝有酒今酒醉,你賺多少,能存多少,你才可以考慮能花多少。支出跟儲蓄就好像蹺蹺板,一邊高,另一邊一定低,他們通常是互斥的。當你的支出越高,你的儲蓄必然越低;當你的支出越低,你的儲蓄必然越高。


當然,人生賺錢就是為了花錢,什麼錢都不花,只死命的存錢,人生未免太沒有樂趣。這時,你應該考慮的是兩件事:

1.你人生的價值觀平衡點

富足人生-要錢還是要命,就是在探討這樣子的主題,你的每一筆收入,都代表你的生命能量,你賺的錢是用你的生命去換來的,你在消費之前可以先想想,這次的支出值得我用我人生的生命去換取嗎?比如說買一個三萬元的包包,可能要花你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生命能量,這個三萬元的包包,值得你用人生一個半月的生命去換嗎?

有時仔細想想,消費常常是衝動性的消費,而非必要性的支出。多考量自己人生的價值觀及生命的平衡點,你的收支決策會更貼近你的人生。


2.你財務是否已健全

花的這筆錢會不會排擠到你原本的財務計劃?會不會讓你退休金變少?會不會讓你購屋頭期款再向後延三年才能備齊?是不是影響到你保險的規劃?會不會讓你晚三年結婚?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確定,那在花這筆錢時,你應該要三思,是不是先做好自己的財務規劃,先確保人生每一階段的需求都不會因為現金不夠,而造成不可捥回的遺憾,再來談消費,我想這會比較妥當。如果都很確定你人生所有的財務目標都能順利的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達成,那這筆錢不現在花掉,還真的對不起自己。


拉拉雜雜說的這麼多,無非只是希望大家記得一件事,你不存錢,就永遠不會富有。每個人都想變有錢,但不是每個人都在存錢!存錢是邁向健康財務的第一步,你要理財,也必須有可支配的餘額,才能理。切記,支出跟儲蓄是互斥的,別急著吃棉花糖,不然糖吃光了,就沒得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01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